加拿大電動車市場近月表現低迷,第二季銷售更按年大跌近四成。與此同時,聯邦政府對中國製電動車設下的 100% 關稅高牆(Tariff Wall),雖然一度被視為本地產業和北美供應鏈的堡壘,但最新消息指,渥太華正考慮放寬甚至取消這項關稅。呢個轉變,或許會為加拿大市場帶來一批更親民嘅平價 EV,也可能改寫消費者的選擇版圖。

BYD
三年前,加拿大與美國同步對中國製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,幾乎等於全面禁止進口。背後理由表面係「保障產業安全」,實際上更係配合美國政策,確保北美汽車業鏈不受中國競爭衝擊。
但形勢變化比想像快。中國早前對加拿大農產品(包括油菜籽、豌豆)加徵報復性關稅,本地農民出口受阻。InsideEVs 報道指出,聯邦政府開始研究以放寬中國電動車關稅,換取中國市場重新開放大豆、油菜籽貿易 。
另一方面,加拿大 EV 銷售比率由去年同期的 18.3% 跌至今年第二季的 8.6%,純電銷量下滑 39.2% 。強制令已經暫緩,市場推力不足,政府不得不尋找「救市」方案。

BYD
電動車關稅政策與矛盾
當初樹立的「高牆」,的確在政治上象徵強硬立場,但經濟效果有限。因為中國品牌車輛從來未正式進入加拿大市場,關稅更多是一種姿態。結果係,加拿大市場變得更依賴美國車廠 —— Tesla、GM、Ford 幾乎壟斷本地 EV 選項。
這就出現一個矛盾:政府一方面希望透過政策推動電動化;另一方面卻封鎖了潛在的價格競爭來源。當消費者只能面對高昂車價,加上選擇有限,電動化自然難以推進。

Zeeker 001
中國電動車雖然在北美仍然是「局外人」,但在歐洲市場卻逐漸佔據一席位。BYD、MG、小鵬等品牌,以三至四萬歐元的價位提供續航合理、科技配置完整的純電小車,直接打動大量入門級買家。
相比之下,加拿大入門純電車動輒六萬加幣以上,連 Tesla 都不符合聯邦 $5,000 rebate 的門檻。換言之,市場正缺乏「親民 EV」。如果中國車能進入加拿大,平價車款可能會成為真正的銷售推手。
問題並非單純汽車銷售。農業與貿易亦牽涉其中:加拿大是全球最大油菜籽出口國之一,中國是最大買家。若因政治對抗失去市場,影響範圍遠超汽車業。放寬電動車關稅,換取中國放寬農產品限制,從經濟角度而言,是一種現實的「互換」。
對消費者而言,加拿大冬季嚴苛,EV 在續航和基建上已經有壓力;如果價格仍然居高不下,購買意欲自然更低。平價中國 EV 或能提供另一個切入點,尤其是在都市地區,讓更多人願意以「第二部車」身份嘗試電動。

BYD
加拿大的電動化政策,一直夾在兩難之間:要跟隨美國保護主義,還是要滿足本地市場需求?從數據看,單靠北美品牌顯然無法推動電動滲透率。消費者最關心的永遠是價格與實用性,而唔係政治口號。
如果中國 EV 真能進入加拿大,雖然會引起本地產業和美國的不滿,但卻可能成為市場的「平衡器」。電動化推進得慢,不單止拖累減排目標,亦會令加拿大在汽車轉型潮流中愈走愈落後。
加拿大對中國電動車築起的關稅堡壘,或許不再像三年前那麼堅固。隨著農業利益與市場現實的壓力,渥太華開始考慮鬆綁。問題在於:當銷售萎縮、強制令退場,加拿大是否還可以承受將平價電動車拒之門外?政府如何在「保護產業」與「滿足消費者」之間找到平衡?
想睇更多汽車新聞?
歡迎重溫我哋之前介紹過嘅

周末 Road Trip 靈感:Sunday Drive 精選加拿大駕駛路線

2026 Audi Q3 |小型豪華 SUV 的再挑戰

2026 Cayenne Electric 展示保時捷未來內裝:Flow Display 與個人化體驗

誰能留住車主?2025 汽車品牌忠誠度排行榜公佈

安省強制叫停測速相機:納稅人獲保障?
